2024年,无论是专业运动员、精英跑者或大众跑者,都是马拉松成绩大幅成长的一年!
开年厦门马拉松2,347位跑者破三;到历史一刻的无锡马拉松,将破三终点挤得水泄不通的3,423人。
秋季赛事开局的衡水湖也有1,554位跑者破三,在这一场赛事中,一共有1,083位RQ跑者参加,其中男跑者 951人,平均成绩来到惊人的3h:17m:18s;951人中42.6%破三。女跑者则有132人,平均成绩3h:48m:39s,10位女跑者突破三小时。
来到刚刚落幕的超级比赛日(11/3),北京马拉松将破三人数再次突破三千大关,达3,004人,成为目前史上破三人数第二的赛事。
目前破三人数最多的前五场比赛分别是:
(上图及封面来自北京马拉松官方网站,侵删)
同时,有多少RQ跑者在11/3秋季超级比赛日出赛呢?
以下统计为,北京、杭州、西安三场全程马拉松数据。由完成同步的记录数据*1,三场比赛RQ跑者有6,200人;其中北马是截至目前,RQ跑者最多的一场,达到3,465人,超越了年初无锡马的3,176人!
备注:
1.数据统计,以11/4 11:00前;同步至RQ平台的纪录为统计基础。
2.成绩计算,以手表整笔记录时间为比赛时间。
3.全马参加人数,以报名简章上报名人数计算。
RQ跑者参赛人持续增加外,破三的人数也不断刷新记录。
北马一共有775位RQ跑者破三;杭州有200位,而西安则有206位。根据过去的数据,对比RQ跑者破三的状况,如下表,北马成为人数最多的一场。
综合上述参赛与破三人数信息,将RQ跑者参赛最多的两场比赛,北京与无锡,分别进行成绩分布的对比。
无锡的RQ男跑者,成绩集中在300~330之间,比例最高。而经过了夏训的RQ男跑者,在北马则是大步迈进,不只冲刺3小时,250内的跑者也增加了。
接下来的数据解析,将以RQ跑者参赛人数最多的北京马拉松,作为统计分析基数,可一定程度具代表性,更好了解赛场上的RQ跑者表现,跑在前面的这些跑者,数据上有什么不同。
男生以300、330和400作为分组依据,女生则以300和400为分组依据。
每一组的成绩范围内,当前跑力有高有低,除了长距离比赛,在过程中,影响的变数多,天气、赛道、个人状态等。当然,也有比赛型选手,在现场氛围下,发挥潜力达到比预期更好的好成绩!
另一方面,当前跑力的偏差,常见原因是最大心率设置引起。建议可开启自动更新,系统会持续测算,并提供建议设置值。(设置-训练设置-心率区间-开启最大心率自动更新)
一场全马比赛的训练负荷(持续运动对身体累积的压力),介于90~120之间。
看着北马各组跑者的数据,发现成绩越好的跑者,负荷越低。不是配速越高,身体越用力越疲劳吗?
恰恰相反,成绩好的跑者,跑步经济性高,加上适当的分配体能前提下,以更短的时间完赛,则身体处于运动状态下的时间越短!因此,累积训练负荷不一定高。
另一方面,随着完赛时间增加,训练负荷持续不断累积,即使配速不高,C/D组跑者,持续运动4~5小时后,单位时间训练负荷也许不高,但时间却是A组的1.5~2倍;这时,完成一场比赛对身体形成的压力不一定小。
除了训练负荷,也可以通过心率区间,评估/了解运动过程中,当下运动的强度。
RQrun系统中,以储备心率进行运动强度区间分析,因为储备心率考量了个体差异,将每个人不同的最大心率与静息心率一并纳入考虑,更具参考价值。
成绩越好的跑者,心率区间相对较高,可持续维持高强度的运动状态,因为A组跑者投入了更多的训练,有氧耐力扎实,所以能让心率维持在心率2区较长的时间。反之,多数C/D组跑者,后半程的配速下降,运动强度降低,自然平均心率也就下来了。
备注:心率区间采用储备心率计算
跑步技术,可以通过步频、步幅与触地时间进行分析。(以下数据统计,不考虑不同设备间的差异性,以原始数据为统计基础)
A组跑者的平均数据,应可供大家进行技术训练时,重要的参考。其中步频并未如同很多文章说明,需要维持在180,反而稍微高一点;因为每个人的跑姿、体态等等不同,所以不需要在某一个特定的频率!
如何找出最适合自己,可以发挥最佳经济性的步频,则是技术训练过程关注的重点之一。在RQrun APP中,分析-技术页面,针对不同配速区间的步频,可以持续的观察,并通过不同周期的对比,查看是否有进步。
怎么样是有进步呢?
当配速区间1、区间2与区间3的步频接近,代表已经可以通过足够的核心力量,让后脚拉起更高,前倾角度更大,创造了更长的腾空时间,此时,步幅自然的就增加了,换句话说,利用身体的控制能力与技术提速。
而不是增加步频来加快速度,因为不断增加步频,体能的消耗会越来越大,无法维持,经济性也就下降了。
RQrun APP-分析-技术-对比
各组跑者比赛前的体能值。当体能越高,代表训练量较高,同时也表示,跑者的训练相对规律。因此可维持更高的体能值;不过,更大的训练量,需要同时注意疲劳的累积,不要将小绿人练趴下了!
同时,也看看破三跑者的体能分布,了解什么体能值能破三。
北马RQ破三跑者
由上表数据,可以清楚了解,破三并不一定需要高体能,无论是大小体能值,都能够破三,因为每个人有最适合自己的训练量,不需要一味的推高训练量,反而很容易受伤喔!
RQ APP中,分析>体能中,右上方的查看体能表现,了解自己在最佳运动表现下,适合的训练量。
配速稳定度,可以看到不同成绩跑者,全程不同阶段配速的变化。
长距离耐力运动,很重要的就是“体能分配”,A组跑者就是这个一个策略的完美执行者,起跑稳住,后半程不掉速。甚至我们看到A组女跑者,最后2公里还可以拉尾盘,冲刺过终点。
实际上,北马的赛道安排,在35公里以后,为了满足距离要求,不断的拐弯,反覆加速与减速,对于跑者而言,想要维持一定配速非常不容易。(当然,最后冲刺遇到障碍物,变成障碍越野赛则不在此次讨论范围 )
另一方面,由变异系数来看,同组别女生比男生相对稳定很多,也许平均配速稍微慢些,但前后差异落差较小,起跑配速稍微慢些,可以更好的保留体力,应对后半程体能消退带来的冲击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