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跟勃曦第一次碰面时,手抄目前他的五大马成绩。当时他的最好成绩是2016伦敦马拉松的3小时39分,而这次的合作是希望能在2017年达标3小时15分的波士顿马拉松参赛标准。
- 2014年10月12日 芝加哥马拉松—4小时31分
- 2015年02月22日 东京马拉松—4小时14分
- 2015年09月27日 柏林马拉松—3小时50分
- 2015年11月01日 纽约马拉松—3小时41分
- 2016年04月24日 伦敦马拉松—3小时39分
经过讨论,将长达半年的准备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在2017/03/19的首尔马拉松进入3小时30分。至于第二阶段的目标,当然就是要协助他跨过波马的参赛门坎;虽然在其年龄组的参赛资格是3小时15分,但按照往年的经验,真正能被录取的成绩会落在3小时12分附近,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在2017/07/29的Jack & Jill Marathon挑战3小时10分。
第一阶段:恢复体能
准备时间:2017/01/02~2017/03/19,共11周
目标赛事:2017/03/19 首尔马拉松
目标成绩:3小时30分
看了勃曦在2016年4月的伦敦马拉松数据,很明显他在伦敦马当时就已经具备3小时30分的实力了,只可惜赛事前半程跑了96分配速过快,造成后半程体能下滑太多;因此对于他在第一阶段进入3小时30分,只要好好准备并在比赛当天稳稳的发挥,肯定是没问题的。
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第一阶段有两大挑战要克服:
- 长达半年未规律训练,即便期间有参与几场全马赛事,但皆以轻松完赛为主,因此需要先恢复规律的运动习惯。
- 从2017/01/02开始长达四周,他带着全家人到澳洲旅游一个月,因此在课表执行上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,进而影响到整体的训练效果。
最终的训练周期安排如下:基础期四周、进展期三周、巅峰期两周、竞赛期两周。
第一阶段由于刚恢复规律训练,因此初期还是以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为主,而这段期间正好在澳洲旅游,所以课表规划上较为弹性,每周三次的训练课表只要确保都在当周内完成即可。
在恢复规律训练并经过一个月的有氧基础打底之后,接着在进展期则是以提升体能为主要目的,因此规划了每周两次的「I 配速」间歇课表,从跑三分钟休息三分钟逐渐增加到跑四分钟休息四分钟,目的是要增加刺激身体最大摄氧量的总时间。
经过前两个周期的训练可以发现,基础期四周的体能提升并没有很明显,直到进入搭配「I 配速」间歇课表的三周进展期,体能上升幅度才有明显的提高。这也为接下来巅峰期的速耐力课表建立良好的基础。
跑力分析
从基础期开始,训练的强度落在有氧区间,目的是恢复而不是大幅度进步,所以跑力呈现下降的趋势,直到进展期才因为训练强度拉高而开始持平。接着进入巅峰期跑力开始逐渐提升,代表前两个周期的训练成效已经开始显现,最终进入竞赛期减量,而跑力开始飙高。这也再次证明「进行训练的时候,进步与压力是并存的,因此唯有恢复才能将实力展现出来。」
延伸阅读:实时跑力可协助跑者实时掌握自己进步的幅度
比赛表现
勃曦这次首尔马拉松的过程相较于伦敦马就保守多了,虽然在起跑前十五公里大多处于缓下坡的状态,不过官方的中段半程成绩为01:41:02,且心跳也还算稳定,看来跑的还算游刃有余,一直到25~30公里处遇到较为频繁的上下起伏才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掉速。
关于这部份他在赛后也提到:「之前的赛事大约都是在22公里左右就开始无法维持配速,但这次有特别注意心率,所以这次一直到30公里才刚始有疲累感。」
最终他以03:30:59的成绩完赛,虽然只是敲开330大门而未入,但我们都很清楚这次的成绩是短短十一周所带来的成果,这对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是很有意义的。
「其实就如教练你说的,这就像是一场练习赛,即使这次没进到330,不过也没差,这离终极目标本来就有差距。」勃曦在赛后这样对我说着。
第一阶段总结
第一阶段只有短短十一周的时间,而且前半段勃曦都还在澳洲旅游,之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还能恢复状况并突破PB高达8分钟,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
1. 个人化训练计划
因为考虑到初期在澳洲旅游,所以课表设计上会更符合实际状况以提高课表完成度,这部分唯有一对一的配合才有办法进行个人化的规划。
2. 周期化训练
由于勃曦尚未执行过完整的周期化训练,而且在课表开始前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规律训练了,因此先以体能的角度为主要考虑来规划课表。从一开始的轻松跑有氧打底,再以间歇训练来大量刺激身体运用氧气的能力,接着以乳酸阈值课表让身体可以跑得又快又久,最后开始适应比赛强度并搭配减量让身体完全恢复来面对比赛。
延伸阅读:突破自我的最佳途径:间歇训练
3. 数据分析
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可以透过RunningQuotient完整掌握学员的训练状况并适度给予提醒及回馈,而各项工具也在训练当中给予最适当的协助。例如:在课表配速上会参考「各强度配速区间」来安排适当的配速;在后续的课表规划会参考「状况指数图表」来了解这样的训练量是否会造成太大的负担;最后从「实时跑力图表」来观察勃曦的进步幅度等等。
延伸阅读:如何定义体能、疲劳与状况指数